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
>> Thursday, February 19, 2009
《三国志》有说「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」。刘备临终前,用这两句话叮属儿子刘禅。 这两句话教导我们凡事都从小事生起:好事由小事培养、坏事也从小事防范。
勿以善小而不为 (文章来自台湾总工会)
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,有位教授负责研究「鸡」,他很用心地观察各种鸡类的生活形态。
有一天,他在树林里发现一只山雉生了好多蛋,就悄悄地拿了几个蛋带回去。刚好有一只母鸡也生蛋了,他把母鸡生的蛋取走,换上山雉的蛋。母鸡看到蛋不一样,犹豫了一下,但是很快地就去孵这些蛋,既温柔又谨慎,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样。经过一段时间,小山雉破壳而出,母鸡带它们到树林里,自己用爪子将土拨开,寻找土和树根之间的小虫,然后咕咕地叫着那些小山雉来吃。
教授看了好惊讶!因为以前这只母鸡生的小鸡,都是喂食人造饲料;这一次,母鸡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饲料,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。
教授又拿了一些鸭蛋让母鸡孵化,母鸡一样耐心地把鸭蛋孵化成小鸭,然后带着小鸭到水池边,让小鸭在水里游泳。
这两件事让教授明白一个道理──人类认为愚蠢、没有感情的鸡,其实是既有爱心、又有智慧!它仅仅帮忙孵蛋就能了解新生命的习性,并带领它们学习上帝赋予新生命不同的生存技巧。
动物都能如此,更何况是我们,有着不同的个性、习惯、观念。但是我们往往要求鸭学鸡鸣,山雉学鸡吃人工饲料,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思走。往往人与人之间的误会、冲突,源自于此。
一个团体能否和谐安定,关键就在于团体中的个体,能否相互尊重、包容,以慈悲的胸怀彼此扶持,而非相互计较、埋怨;以清净的智慧化解纷争,而非任由无明的情绪蔓延。
一只母鸡能够以爱心和智慧,对待外形和生活习性皆与自己不同的异类,身为人类的我们,只要肯用心,当然也能以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彼此相待。
勿以恶小而为之 (报导来自‘中国少年报’)
“小时偷针,长大偷金。”这是中国古代父母教子的经验。这个道理,也很适合于今天的家教。
一个少年犯在回忆自己犯罪的历史时,讲到妈妈对他的影响。
他5岁的时候,妈妈带他乘公共汽车,当时他的个子超过买票的标准线一点点。他妈妈用手摁了一下他的头,他顺势把腿一屈,于是没买票。下车后,他妈妈得意地对他说:“今天上车没花钱!”
“第二次乘公共汽车时,就不用我妈摁了,”他说,“我自觉地屈着腿上了车,又没买票。下车后,我得意地对我妈说,今天上车又没花钱!我妈伸出大拇指夸我:‘我儿子可真聪明!’打那儿后,我见便宜就想占,见钱就想争,偷不到钱就想抢,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,我不择手段,直到有一天入室抢劫成了少年犯。”
少年犯痛苦的回忆,给我们敲响了警钟!一个小小的便宜,让孩子最终走向犯罪,这是道德的沦丧。
一个人不应以恶事小而去做,也不要因善事小而不去做。从小知荣耻,明是非,懂法则,长大才能适应社会,成为受欢迎的人。
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父母是孩子的镜子。“问题少年”就是“问题父母”的产物。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好样子,以遵纪守法为荣,以违法乱纪为耻。
在欧洲,一位八十高龄的法国老奶奶在人行道一侧红灯下,静静地等绿灯。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。一个路人上去对她说:“老人家,过去吧,没人看见!”
老人不满地看了他一眼:“谁说没人看见,说不定哪幢高楼的房间里,就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呢。”
一个文明的社会,每个人都应该以遵纪守法为自己行为的准则。“为了孩子”,不仅仅指的是健康与安全,更重要是在孩子心中种下道德的种子。
0 个想法与看法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