溺爱病毒
>> Friday, May 15, 2009
溺爱战争
本篇文章摘自:商业周刊第977期
作者:李盈颖、刘承贤、贺先蕙
孩子们正遭受「溺爱病毒」的攻击!他们拥有的物质比上一代多5倍,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。然而,他们却不满足,还出现负向行为。爱孩子容易,用对的方式去爱,却很难……
有一种病毒,正在全球各个角落肆虐,对着孩子们发动攻击。如果你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父母,小心了!这个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气中,被感染也不会发烧、呕吐,但日子一久,孩子可能出现七大负面人格特征:骄傲、愤怒、妒嫉、懒散、暴食厌食、陷溺、贪婪,从而影响一辈子的竞争力。
现象:千禧之子常见被溺爱儿童症候群
这个病毒带来的症状,名叫「被溺爱儿童症候群」(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感染源只附着在父母身上,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,发病率尤高。这已成为二○○○年以来全球儿童教育界最忧心的现象。卡拉(Carla Wagner),十七岁,美国佛罗里达州学生。这一天,她用美国运通金卡消费了一杯龙舌兰,酒后,她驾着Audi A4扬长而去,撞到了一位女学生。当法院打算以酒醉驾车以及伤害的罪名起诉她时,她的父母问法官:「那么,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还可以像往年一样到巴黎度过夏天?」
这是2001年八月,美国《时代》杂志封面故事「Power Struggle, who's in charge here?」里的真实案例,该主题系探讨美国小孩被溺爱及父母企图扭转这个风气的情况。二○○五年十月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也刊出一篇专文:「如何终结被溺爱儿童症候群?」(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?),文中提到一个案例:「她,只有十三岁,已经有了第一次性经验,用违禁药品,自杀过一次,每次离家出走都要好几天才回去。」你可能会认为,这个少女成长于暴力家庭,事实不然,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,总是细心呵护,给她一切她所要的,让她成为家中的「老大」!
这个女孩,正遭受「被溺爱儿童症候群」的侵袭!
调查:三分之二父母承认孩子被宠坏
不止英、美国,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湾。阿文(化名,编按:根据〈儿童及少年福利法〉,儿童及少年未受适当之养育或照顾时,媒体不得报导该儿童及少年之姓名),基隆某国中三年级学生。国小时,他很聪明,父母极度宠爱。一次他欺负同学,老师请父母来学校。他的父亲,从BMW座车下来,就怒气冲冲直奔找导师,母亲则穿着水蓝色碎钻小礼服,随后跟来。父亲劈头说:「我的儿子,我很了解!」母亲再说:「我家阿文很乖,一定是有人激怒他,才会欺负人。」阿文就这样一直被护着进入国中。
国一时,阿文的学习状况有了变化。数学老师发现他连简单的运算都不会,请父母来校了解状况,导师说:「也许他要去检定一下智力……」话还没完,阿文父亲拍桌:「你脑袋才有问题!」升上国二,父母这时才意识事态越来越严重。父母决定带他去鉴定。鉴定结果出炉,医生说:「阿文是抗拒学习,而且懒惰,造成智力退化。」夫妻俩回想着过去一味称赞阿文的结果,竟让儿子变成这样,两人愣在原地,久久不能言语。过去,人们总高唱「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」。但如今,过多的爱、不当的爱,却让孩子们失去竞争力,甚至产生负向性格。
以下六个数据,分别来自二○○一年哈佛大学的研究、2001年CNN及《时代》杂志联合进行的民调、二○○二年美国非营利公共意见研究团体Public Agenda的调查:
一、80%的人,都认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宠坏了。
二、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认自己的孩子被宠坏了。
三、75%的人认为,现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四、只有9%的成人认为,他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孩子「对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五、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师,因为「无法忍受」学生的行为,认真的考虑离开教职,或他们知道有人因此离职。
六、也是最惊人的数据,一九八四年时,孩童可以影响父母达五百亿美元的消费。到了二○○一年,这个数字达到三千亿美元。更进一步推论,父母给孩子的物质享受,比上一个世代整整成长了五倍! (编按:这段期间儿童人口数仅成长一五%)
这些数据共同指出一个现象:孩子对父母的控制权越来越大,但其被宠坏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。五倍的爱,五倍的物质,孩子消化得了吗?
病源:婴儿潮后期出生的父母易溺爱子女
儿童心理学先驱、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.金德伦(Dan Kindlon),以美国九所学校逾千户家庭为样本,研究四至十九岁儿童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后,提出一份报告。
该报告指出,婴儿潮后期陆续诞生(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)的父母,很容易变成溺爱的父母,他将其称为「溺爱世代」。原因有三:一、他们在物质上比上一代富裕;二、孩子生得少;三、他们扬弃权威的教养方式。
在溺爱世代的家庭,美国的平均孩子数目已从四个变为两个;台湾每个家庭孩子数则仅一.一八人,他们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爱。而这一代的父母,过去都被权威方式管教,因此他们质疑权威,如今他们选择与儿女做朋友、采取宽松的教养方式。这群溺爱世代生下的孩子们(一九八○年以后出生),被称为「千禧之子」(Millennials),被誉为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」,因为他们拥有最丰富的资源。
根据统计: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间里有个人电脑、三成儿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间里有电话。他们让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到全世界旅行,而且以前属于大人的活动──出外用餐,现在变成全家人的事;有九○%的父亲会进产房看孩子诞生。随着家庭的收入越多,他们到伦敦听大笨钟钟声、到巴黎塞纳河乘船、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喂鸽子的机会就越高。
症结:民主与溺爱,一线之隔
千禧之子,是历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儿童,然而,越多的爱,越多的物质,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。
根据教育理论,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四种类型(民主、权威、溺爱、忽视),此分类系根据父母付出的「温暖、支持」,与「指导、要求」程度而有所区别。
其中,「民主型」父母,是最佳管教方式,他们既给孩子充分的「温暖、支持」,又给予适当的「指导、要求」,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尊重,同时发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纳与个人控制。
但一不小心,「民主型」可能就会变成「溺爱型」父母,两者常常只是一线之隔。辅大儿童与家庭学所副教授陈富美指出,若只是一味给予「温暖、支持」,却未给予「适当的指导、要求」,赋予过度的自由,将变成溺爱型父母,孩子无法制止本身负向、不合理的行为,自我接纳能力也低。
而溺爱型父母又可再分为两类:放任,或过度保护。前者没有为孩子设定规则,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为。后者则主动代替孩子解决问题,没有提供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。
台北现场:怕厕所不干净,菲佣陪伴上学
镜头转到台北的大安社区。八岁的Angela(化名),头发整齐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剑削过。她的父母常常出国,收入属中上程度,但因她是独生女,从小备受宠爱。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,花色苏格兰裙,肯定搭配相称的素色上衣,袜子样式绝不会抢走上衣的风采,脚踩的是ELLE童鞋,连包包款式、该斜背、侧背,都有讲究。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,连上厕所这件事也不例外。
她就读仁爱国小一年级时,每周二中午,菲佣为她送便当。只见菲佣迅速的跑进教室、放下便当,牵着小Angela的手,两人很快来到厕所前。菲佣一间间敲开厕所的门,「太暗、地上有水、马桶上有黄渍」的都被淘汰。如厕完后,菲佣迅速的帮她整理衣服,接着把她拖到洗手台,用肥皂搓了两分钟之久。小 Angela的妈妈要求她,学校厕所不够干净,若想上大号,尽量忍住不要在学校上,免得「处理不好」。但一年下来,她还是决定将女儿转到厕所更干净的康桥国小。
逢年过节的时候,Angela的妈妈一定认真打点,从接车的阿姨、司机、到外籍课程老师、导师等十几人,都送上高档礼品。因为这些钱可保证她的女儿坐上校车最好的座位,一旦在校有任何异常,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回报、联络簿的老师留言也总比别人多得多。房间有人扫、上厕所有人伺候、出门有人接送,Angela能做什么呢?常常,她让自己变成一座雕像,不发一语。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已经完全被剥夺了。
大陆现场:儿子打妈妈巴掌说「鸡腿是我的!」
不只台北,在上海的地铁车站里,有很多「地铁父母」。上海的地铁有三层,最底层是搭车处。这天,一位爸爸在车站外买早点,他拿着手机,气急败坏对着另一头的太太说:「叫你先去排队买票啊!上什么厕所?万一儿子来不及怎么办?」说着边掏钱、边骂、边挥手叫儿子先去月台等。
原来,上海父母为了让宝贝儿女省时间,夫妻两人分工合作,一人买早点,一人买票,好让孩子不用浪费时间,多个十分钟看书。
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曾说过一个小故事。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时,包了一辆计程车。当天,郭台铭赶夜车,从山西南部夜渡黄河。晚上十点多,月光泻了一地,司机跟郭台铭坐在黄河边聊天,聊啊聊啊,司机先生竟哭出来了。原来,这司机每天赚了钱,只吃两个馒头、两根葱,但为了孩子,他一定会买根鸡腿回去给儿子吃。有一次,他生病了,妻子把儿子的鸡腿给他吃,儿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说:「这鸡腿是我的,为什么要给爸爸吃?」
郭台铭感叹:小孩一直以为鸡腿是他的,连他爸爸生病了,也不让步。这种小孩没有感恩心,只晓得占有,不晓得失去的滋味。
美国现场:餐厅拒收失控的小孩进门
放任的溺爱型父母也很多。在纽约长岛,有间名为「船坞」的餐厅,门口就曾挂了牌子写着:「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,请你们不要进来用餐。」餐厅的规定则是:「No checks , no credit cards, no cell phones,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.(不收支票、不收信用卡、不能在里面打行动电话,把会尖叫的小孩带出去)」。
另一个主角Dorothy(化名),则出现在台北市中心的快乐玛莉安美语幼稚园。六岁的Dorothy活在母亲对她百依百顺的羽翼下,在学校,只要别人不合她的意,她就用尖叫、大吼抗议,母亲对她束手无策。每天,她带着家里的高级糖果,从私家轿车下车,略仰着头慢慢走进学校,她袋里的糖「叮咚叮咚」碰撞发响。「各位同学,我今天带来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。」接着,她将糖一颗颗放在同学掌心上,「你,哼!没有!」只见她跟一个男孩说。因为昨天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辫子,今天必须接受惩罚。 Dorothy在学校,就像「蜂后」一般,懂得利用物质发号施令。
高雄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,孩子在社会互动中,最需要的就是「妥协、分享、互动」三种特质,被溺爱的孩子,容易丧失学习这些特质和演练的机会,就容易自我中心。
幼稚园,是社会情境的第一关,被溺爱的孩子因为不具上述三种特质,容易与同侪出现争执,随着时间长大,在人际交往上就会产生挫折感。这个挫折感紧接着会带来焦虑、忧郁、拒学,然后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,甚至出现自杀、攻击性的行为。此外,被放任的孩子,由于将「获得东西」视为理所当然,通病就是「等不得」,当「无法获得」的情境出现,就容易出现犯罪行为。
忠告:「易开罐的爱」只会害了孩子
然而,溺爱的问题不在于爱多、爱少,而在于「怎么爱」。爱的方法正确,孩子的行为加乘;爱的方法不正确,错误的行为也更严重。
这样的状况你应该不陌生,或者,你应该见过:全家吃饭时,父母因为爱孩子,总是主动帮孩子夹菜,将最好的菜留给孩子,等到孩子吃不下,父母才吃下剩余的菜。久而久之,孩子理所当然以为,「我本来就该吃最好吃的菜」。有一天,当他看到爱吃的食物,问也不问,一口气全盘吃光,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时,你才发现,原来你的爱给错了方式!
周文君分析,成功的爱,孩子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,还会回头反问母亲要不要吃一口,而不是全部吃完。这样的爱,就没有多余的问题。
美国权威心理学家、哈佛大学教授罗伯.寇尔斯(Robert Coles)曾对富家子弟进行研究,他指出这些孩子的问题:「尽管拥有财富及特权,可是他们依然不快乐、不满足。所有的钱财、玩具、旅游,全都不请自来。他们已拥有许多,还想更多,得到后却没有很大的满足感,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。在这表象之下,充满着纠结不去的无用感。」
同样的,因为不虞匮乏,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动机、生命的热忱。
也如同美国心理学教授索罗门.史奇莫(Solomon Schimmel)形容希腊诸神,后来为何变成易怒的一群:「正因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,有任何愿望可以马上实现,就变得不再有希望。希望,是建立在有未实现的理想、有需要花费力气才能满足的需要上。由于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,神也会变得烦躁。」
爱孩子,就别让你的爱,变成「易开罐的爱」:廉价、易开、随取随有。收回你的一只手吧!
3 个想法与看法:
真的是这样!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,太多这样的事件了!
孩子本善的本性,得不到发挥,反而因为父母的溺爱而被剥夺了。
有时看着自己的孩子,也会感觉汗颜!///"_"常常没大没小,没有哭到有为止!不过坚持一段时间,他们渐渐明白,妈妈说没有就是没有,不能就是不能!在于妈妈自己能不能坚持!
现在他们长大了,也渐渐懂事了,比较可以沟通和商量。最难是3-6岁的那个阶段,坚持过了就好。。。
妈妈们,加油了!
过客Anonymous,你的留言我很珍惜,不過,留名字吧! 這樣,我才知道是與誰交流呢!
haha....我是惠欣。
Post a Comment